41. |
 |
1912年林祖壽與蔡嬌霞行婚儀照片
本照片是林祖壽與蔡嬌霞行婚儀,跪拜天地的情景。由於婚配的對象是兩大豪門巨富的聯姻,所以1912年4月2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即有如下報導:「……為撮和臺中廳參事蔡蓮舫氏之女,先一日舁妝奩行列市中,計百五十盛〔〕,古昔王姬之百兩不足道也。婚娶昨日,騶唱甚盛,無論臺灣僻地,即大陸之對岸,近今亦必不能多觀此威儀。聞枋橋街全人口八百有戶,為之懸灯結彩,築造綠門,藉伸祝意。而南部之支那劇得勝班亦來演,訂半个月,枋橋全支廳下人氣為之沸騰云。」
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2. |
 |
1912年林祖壽與蔡嬌霞結婚照
1912年4月27日,板橋林祖壽與清水蔡嬌霞結婚時拍攝的照片。立於新人兩側的幼女4人(分別為當時10歲的王秀、9歲的洪如、8歲的鄭阿右、14歲的王秀)與婦女2人,為蔡嬌霞的隨嫁,專事照料蔡嬌霞的生活起居。
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3. |
 |
1925年蔡蓮舫夫婦與親友合影
1925年日本眾議院議員田川大吉郎訪臺與蔡蓮舫等留影。前排右至左為蔡蓮舫、蔡伯淙、田川大吉郎、蔡伯淩、廖貴(蔡蓮舫的愛妾),後排右起為蔡培火、蔡伯湘(蔡蓮舫養子)。
檔案來源:蔡蓮舫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4. |
 |
1933年林月雲跳遠照
1933年11月3日,林月雲(1915-1992,彰化人)於明治神宮運動會中參加三級跳遠比賽,獲得10米87的成績。在此之前,她曾於1931年以彰化高女學生身分代表臺灣參加明治神宮競技大會,並在三級跳遠項目中以10米96成績獲得大會第二名,打破自己締造的臺灣紀錄。彰女畢業後,於1933年進入日本女子體育專門學校就讀,1936年畢業。同年,獲選為柏林奧運日本代表隊培訓選手,然因病退出,錯失成為臺灣第一位奧運女選手的機會。
檔案來源:楊肇嘉照片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5. |
 |
日治時期屏東蕭家客家婦女於潮州勝進寫真館合影
照片中的客家婦女,除了一人身著和服,其他六人上身著大襟衫,下身著褲且不纏足,髮型則為纏毛辮,顯現了日治時期屏東地區客家婦女身著和式與傳統服飾,兩種不同的風貌。
檔案來源:屏東佳冬蕭家照片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佳冬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 |
46. |
 |
許美與侯青蓮少女時期的合影
許美(右,高慈美的母親,為臺灣初代西醫許翰民之女,夫為高長四男高再祝)與侯青蓮(左,漢醫侯皆得之女,夫為高長三男高再得)少女時期的合影,兩人皆曾就讀於臺南長老會女學。該校學生,需符合「要來就讀的女子就是不得纏足,凡已纏足者,必須先將它解開」的要求,方可入學。
檔案來源:高慈美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7. |
 |
一新會員展示會照片
一新會展示學員們的插花與裁縫作品。展出品都由委員教導製成,如吳素貞教人造花及刺繡,藤井愛子(前排坐者,林獻堂之媳、林猶龍妻)教洋服裁縫。女學員因此習得技藝,而有走出家庭的能力。
檔案來源:郭双富集藏─臺灣人文與社會活動圖像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8. |
 |
1938年愛國婦人會神岡庄分區第4回慰問袋製作紀念照片
1938年3月29日臺中神岡筱雲山莊呂家八房呂季園之妻黃月(1889-1946),參與愛國婦人會神岡庄分區第4回慰問袋製作時。慰問袋的製作與發送,源自日本國內;1901年3月2日,日本皇室及上層婦女因應戰事的發生,組成愛國婦人會,發動民眾將日用品、食品或慰問信等裝在一尺見方的布袋內,贈送給前方戰士,以示慰勞與鼓勵。
檔案來源:臺中神岡筱雲山莊呂家照片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49. |
 |
1941年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卒業記念寫真帖
這兩張圖皆出自1941年3月日本音羽洋裁女學院畢業紀念寫真帖。左圖為巫如玉(1923-1989,彰化人,林衡均之妻,箭頭所指者)就讀音羽洋裁女學院時與同學合影;右圖為課堂上課情景。日治時期留日的女學生,除了基於宗教信仰,選擇教會學校就讀外,多基於個人興趣和能力,進入如洋裁女學校之類的職業學校,習得一技之長。
檔案來源:林衡均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50. |
 |
1943年陳秋月任海外派遣看護助手時期照片
1943年4月22日,陳秋月(1925-,臺南人,蘇哲夫之妻)參與第2回海外派遣看護助手鍊成會,於臺北圓山的臺灣神社留影。中日戰爭後,在護士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殖民政府以徵召軍伕的方式,徵召以高等女學校畢業為主的臺籍女性,施以包紮、傳染病知識等短期護理訓練及日本國民精神訓練後,派往中國擔任戰地的看護助手。雖未受過正規的護理訓練,但看護助手在戰場上獲得的臨床經驗,並不亞於正規看護婦。
檔案來源:蘇哲夫、陳秋月文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