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spacer 特展概覽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線上展示

線上展示

31. 1944年林業部豐原出張所進用林瓊如擔任物品事務補助員相關文件 1944年林業部豐原出張所進用林瓊如擔任物品事務補助員相關文件
1944年12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林業部豐原出張所長發文通知林業部長,進用林瓊如為物品事務補助員。文件中包含申告書(申請書),是女性於求職時對於自我特質的描述,如同現今的履歷書,提出學歷、家庭狀況、性格優缺點、專業技能等資訊;銓衡調書(考選調查書),是資方就其提供的申請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資料中並解釋林瓊如適任物品事務補助員的原因,在於聰明伶俐、處理事務敏捷,帶有日本女性美德的順從性格。以上兩份文件,皆為女性的就業生涯留下紀錄。

檔案來源:臺灣總督府時期林業檔案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32. 1951年雲林縣議會代電建議增加本縣省議員婦女名額案 1951年雲林縣議會代電建議增加本縣省議員婦女名額案
雲林縣議會議長王吟貴,為爭取婦女參政機會並響應該縣婦女會建議,於1951年9月20日發出代電,呈請臺灣省參議會採納建議,依照實際人口指定縣內省議員婦女名額。本案首先是雲林縣婦女會有鑑於縣內人口已達可產生女性省議員的規定,但與行政院內定的名額不符且未指定該縣婦女參加競選,於是通過會內常務理事會決議,透過臺灣省婦女會,對行政院暨省政府、省參議會提出建議,以主動爭取縣內婦女的參政機會。

檔案來源:臺灣省參議會檔案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省諮議會

33. 1953年婦女代表朱綸等36人為懇請公決制止招訓男性車掌以保障婦女職業陳情案 1953年婦女代表朱綸等36人為懇請公決制止招訓男性車掌以保障婦女職業陳情案
1953年2月,臺灣省公路局及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招訓男性為隨車售票員或試用車掌,使男性進入這項在日治時期完全由婦女從事的職業,引發臺北市婦女代表召集市內各界婦女座談。並由婦女代表聯署,提交陳情書給臺灣省臨時省議會,以維護女性的就業權益。

檔案來源: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檔案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省諮議會

34. 國語講習所修身掛圖 國語講習所修身掛圖
內容呈現女性於家中照顧翁姑、子女與丈夫的「良妻賢母」形象,也是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目標。

檔案來源:郭双富集藏─臺灣人文與社會活動圖像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35. 1939年《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第1種卷2第16課〈家庭〉插圖 1939年《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第1種卷2第16課〈家庭〉插圖
本文〈カテイ〉(家庭)描述一家人包含祖父母、父母、兩個小孩聚在一起吃晚餐、話家常的情況。插圖顯示在晚餐時刻,女性做為母親在坐下用餐前,需先為家人打理好一切用餐細節,突顯女性的家庭角色。

檔案來源:公學校教科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36. 臺灣霧社蕃婦の口琴吹奏 臺灣霧社蕃婦の口琴吹奏
此為日治時期霧社原住民婦女形象明信片。若和傳統漢人婦女相較,原住民婦女身體上最顯著的特徵,便是一雙未纏足的雙腳,使行動自由不受限制。

檔案來源:費邁克集藏─臺灣經濟人文活動明信片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37. 茶選 茶選
本圖像原載於1919年出版的《臺灣產業總覽》,內容為女性在進行揀茶作業,其中也有未婚少女加入。

檔案來源:臺史所古籍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38. 大溪郡龍潭地方の茶摘 大溪郡龍潭地方の茶摘
本張圖像原載於1928年出版的《新竹大觀》,呈現昭和年間龍潭地區的婦女採茶情景。

檔案來源:臺史所古籍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39. 臺北高等女學生(本島人の)明治神宮參拜一行30名は觀光見學の為11月上京せり 臺北高等女學生(本島人の)明治神宮參拜一行30名は觀光見學の為11月上京せり
1920年11月,臺北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30名臺人女學生到東京參訪旅行時,赴明治神宮參拜留下的合影。學校舉辦旅行的目的,為培養團隊精神、增廣見聞和鍛鍊身體。旅行地點除臺灣島內,也到日本旅行,藉著探訪日本名勝古蹟,灌輸日本民情和風俗。整體而言,女子中等普通教育,早期偏重家事、手藝科,中後期重視體能、音樂、美術等,目的在於陶冶臺人女性成為日本婦女,並由培養「良妻賢母」轉為造就文武兼修的女性。本圖像原載於1921年1月刊行的《大鵬》第91號。

檔案來源: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40. 日治時期「纏足閩族婦人」 日治時期「纏足閩族婦人」
纏足後的女性,因行動不便,無法長途行走或久站,活動範圍僅限於家中,至多參與寺廟活動。臺灣總督府1905年的統計顯示,當時全臺近57%女性纏足,而20歲以上纏足者更近73%,其中尤以閩南女性68%纏足為多,而客家人僅1.51%。這表示高達半數以上的女性勞動力無法放到生產線上,對積極推動臺灣資本主義化的日本政權而言,無疑是一大浪費與發展阻礙。本圖像原載於1915年刊行的《臺灣寫真帖》第8集。

檔案來源: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書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pic